全国服务热线

010-53269736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致力“桂学”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中华文化领域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平台 发布日期:2021-11-07 浏览次数:452

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师团队”依托该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桂学研究和桂学人才培养为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桂学理论与文献研究、抗战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壮侗瑶等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学研究、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为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心有大我,至诚献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团队带头人胡大雷教授,系浙江宁海人,1984年广西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终身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特聘专家。胡大雷教授在广西工作已30余年,曾多次谢绝国内重点大学的高薪聘请,至诚献身于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胡大雷教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3项,在《文学评论》发表学术论文7篇、《文学遗产》6篇、《文艺研究》3篇,在《学术月刊》等其它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近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桂学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桂学研究”(12&ZD164),使“桂学”作为一门区域之学得到学界认可,为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他的很多学生现已成为大学教授,博导、硕导,与胡大雷教授一样,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辛勤耕耘。胡大雷教授至今仍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赢得广大师生盛赞,并在师生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带头人胡大雷教授的感召下,本团队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的优秀专家学者,其中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广西特聘专家4人、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以该团队为主要支撑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4)、广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等荣誉称号。

二、立德树人,大力培养“桂学”创新人才

  本团队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积极探索,成绩显著,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近五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桂学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一)大力培养“桂学”研究创新性人才。在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设置“桂学研究”方向,现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另与广西桂学研究会、广西电视台、广西电影集团等单位合作培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桂学研究”方向在职研究生100余人。团队还以项目为依托,以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主导,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工程”,共资助桂学研究选题的学生创新创业培育项目近80余项,受益学生近200人,其中40余项获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立项,60余人的学位论文围绕桂学选题,为广西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二)积极开发“桂学”课程资源,初步形成“桂学”课程体系。已建成“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记”(2014)、“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2015)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1门,开设了桂学系列讲座通识课程和“桂学概论”等选修课程。

  (三)成立国学中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依托本团队师资力量,在本科生各专业开设“国学概论”、“国学经典导读”、“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等通识课程及选修课程。2017年5月,成立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国学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力。2017年11月18日,以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务主任、代校长,我校中文系前主任冯振先生120周年诞辰为契机,主办“纪念冯振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国学传承高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席论坛,增强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自信心和使命感。

  (四)教书与育人并重,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重点开展了如下探索。

  一是积极探索“舞台(话剧)+课堂”中文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黄伟林教授、刘铁群教授为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通过将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内容搬上舞台,使学生走进历史现场、触摸文化遗产,从而激活文学经典,体验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教学创新模式,效果显著。话剧《秋声赋》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获“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是中宣部批准的国家级文艺常设奖项,是目前唯一由国家设立的校园戏剧最高奖)根据白先勇小说改编的、体现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同名话剧《花桥荣记》获广西校园戏剧节一等奖。“舞台(话剧)+课堂”中文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是在中文专业本科生中全面实施以“读经典、背名篇、写美文、演名剧”为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的“学生读写能力提升工程”,该项目获2017年自治区教育教改重点课题立项。

  三是积极推进慕课、微课等新技术、新理念。团队成员袁卫华博士积极探索慕课、微课技术,更新教学理念,获全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本团队秉承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立德树人理念,坚持教书育人并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涌现出以蒋述卓、王杰、蒋寅、李新风、段吉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独秀作家群”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为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培养了一大大批高端汉语人才,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开拓创新,科学研究特色鲜明

  近年来,本团队坚持“学理性与地方性研究相结合,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相促进”的学术理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其它课题16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发表论文10余篇,在其它重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2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1项。在《文选》及中古文学研究、骈文与赋学研究等领域居全国一流水平,壮族文学研究、桂学理论与文献研究、抗战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南方汉语方言研究等领域研究特色鲜明。

  以团队带头人胡大雷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顺利结题为标志,产出了一批桂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包括《桂学理论与方法》、《桂学学术史》、《桂学元研究》等多部桂学理论研究专著,《桂学研究的构成、视角与新型地域之学》、《论桂学研究的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论桂学研究的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论桂学的学理基础及其理论架构》、《论桂学研究的跨学科理论基础》等系列桂学理论研究论文,初步构建了桂学作为区域之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2日发文《桂学:一种新型地域之学》,对“桂学研究”成果给予推介,使桂学作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新型地域之学得到全国学界的广泛认可。

四、知行统一,社会服务水平凸显

  本团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一)《广西文化符号调查报告》及专著《广西文化符号》对传播广西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团队骨干成员黄伟林教授组织数十人规模的调研团队,前后历时半年,对广西14个城市、全国13个省(区)22所高校以及数十位广西文化专家进行调查,在3000多份有效问卷基础上,获取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的多种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广西文化符号调查报告,并出版《广西文化符号》专著,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传播广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广西形象、支撑广西建设、献策广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西南剧展”文化品牌活动获自治区及全国多项大奖

  团队骨干成员黄伟林教授领衔的子团队以“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弘扬桂林抗战文化”为契机,协同广西自治区文化厅、广西自治区文联、广西戏剧家协会等单位,共同打造立足桂林、放眼世界的文化品牌“新西南剧展”。2014年,组织师生重演《秋声赋》、《桃花扇》、《旧家》等优秀剧目,先后在校内、驻桂部队、桂林市、南宁市、贺州市和上海市等地演出或展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排演的《秋声赋》荣获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佳导演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组织奖3项大奖和“第五届广西校园戏剧节•大学生戏剧奖”多项大奖,并获区党委宣传部资助200万元专项经费拍成话剧电影。2017年度“新西南剧展”第二季代表剧目、原创话剧《花桥荣记》(青春版)获得广泛好评,2017年5月24日,广西群众艺术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共同举办“手拉手,种文化”协议签署仪式暨《花桥荣记》首演受到了广西文艺界广泛关注。2017年10月29日,《花桥荣记》剧组在桂海碑林进行实景话剧演出、2017年11月7日,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邀请,为广西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学员、自治区文艺采风团成员演出、2017年11月16日,作为第八届“今日批评家论坛”暨《南方文坛》2017年度优秀论文颁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广西文联、《南方文坛》杂志社、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师观看了《花桥荣记》演出。2017年《花桥荣记》荣获“第八届广西校园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评选”大型剧目类一等奖,并获区教育厅批示,2018年春季学期将在广西自治区内各高校巡演。五年来,团队组织师生共演出话剧30余场,足迹遍布广西桂林、南宁、柳州、贺州和上海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咨询成果获各级党政部门批示采纳

  团队骨干成员岑学贵教授领衔的“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创新团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公共文化志愿者协会,打造“高校公共文化志愿者进‘三馆’入社区”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并获文化部奖励。“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研究”等多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及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咨询成果获中宣部、文化部、区文化厅等党政部门批示、采纳。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桂行”系列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团队骨干成员莫道才教授领衔的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国学中心)团队,近年来充分利用我校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雄厚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工作。一方面,以胡大雷教授、莫道才教授、杜海军教授等博士生导师为主体,在校内外举办各种专题的国学讲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精髓;另一方面,以唐子江博士、陈广林讲师等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应用子团队,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中小学、进基层、进社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桂行”系列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协同创新,重团队建设促可持续发展

  团队带头人胡大雷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舍个人小我而求团队大利的奉献精神,在团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队现有主要成员23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19人,教授占73.9%,博士占82.6%。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健全,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厚实,整体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有保障。现拥有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中文)基地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广西特聘专家创新团队4个,广西高校卓越学者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

  本团队将继续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4字方针,深入学习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立足广西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面向东盟“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谱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桂学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