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文创同学会于复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哲学与艺术”首届文创论坛,邀请业界专家学者,通过主旨分享、圆桌对话的形式,关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坚定文化自信,重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行业引领、社会服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本次论坛当日线上直播观看量达3.3万人次。
首先,文创同学会会长杨文红代表致辞,对母校领导、上海校友会、各兄弟同学会/俱乐部、广大文创会员对同学会多年来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在发言中,杨文红就文创同学会的成立初衷以及2023年度工作建设进行了简要介绍。复旦文创同学会自2021年11月成立以来,始终秉承“融合发展创新共赢”的宗旨,关注文化创意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思想积累、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以助力母校工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校友共同进步为目标。今年,同学会围绕“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一大主题有序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分享活动。此外,为资深校友组织学习考察活动,探讨文创产业发展,赋能城市精神;积极联合复旦各文化组织、机构力量,加强文创界校友间的交流联系,增进跨界交流;持续发扬复旦精神,搭建平台,服务蓝精灵校友合唱团、复旦校友书画社(俱乐部)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做论坛主旨演讲。复旦大学于今年成立了国内首个艺术哲学系,哲学与艺术的话题也越来越被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所探讨。“我在艺术史方面的研究很大部分是分析性的工作,包括形式分析、风格分析等,这本身就有比较强的哲学含义在其中”。沈教授表示。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哲学与艺术这个比较范围比较广泛的话题,他将其缩小为具体的论题,从艺术家创作背后的关键词:直觉、智力与创造力入手,带领观众深入“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20年的创作历程。
沈教授从塞尚"风景里的浴者"这一题材的系列作品入手。该系列的特殊性在于艺术家的创作不对照具体的风景和人物,而是根植于自身的想象力。在塞尚的创作之初,艺术家通过移除作品的叙事性因素,走向纯粹视觉;但时不时地,叙事性因素会重新回到画面中,一定程度上受到包括巴尔扎克,左拉等文学创作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亨利·摩尔等人的雕塑。通过对比这一系列作品20年间的变化,可以发现艺术家经由自我批判,终于创作出完美和谐的杰作。沈教授的这一个案研究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艺术与哲学的关系。演讲的最后,他总结到,“学习视觉艺术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敏锐,学习音乐让我们的耳朵更敏锐。我们或许不需要从艺术与真理这么宏大的角度谈论艺术,也不需要如此宏大地谈论哲学。我们只需从具体的作品中,特别是从细节中来观赏作品。因为上帝在细节中,真理也藏在细节中。”
圆桌讨论环节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召利、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太极禅学堂院长杨荇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国麟、《宋画全集》欧美卷副主编,《元画全集》编委、副主编刘九洲四位嘉宾以及嘉宾主持吴霄峰共同就“哲学与艺术”展开对话。
郑召利教授就哲学和艺术之间的多维关系展开分享,引用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谈到,包括建筑、音乐、诗歌、绘画等,都有一定的感性的形式,让人的感官可以感受到。而这种形式背后的意味,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听到的,这种意味是审美的趣味和价值,是作品背后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东西,这就是艺术的哲学意味。虽然哲学更加偏重理性思维,但是“我们从哪一个角度看哲学,哲学就有哪一个角度的变向”他谈到,“非理性的东西也会在哲学中呈现,包括人的欲望,人的情感,人的意志等,哲学也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产物。”并通过列举母校中的实际生活场景帮助观众理解哲学的思考与艺术的形式相遇的趣味。
杨荇农首先将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行简要的对比,并就哲学和艺术的基本概念分别为观众做简单的介绍。哲学是以研究根本性、普遍性、整体性的问题作为其使命的,而艺术则是艺术家个性化的体现;哲学代表着理性,而艺术代表了情感,它们构成了人类心灵中互相抵牾的两极,但又是人类不可或缺、互相补充的本能需求。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以丹纳的《艺术哲学》为例,所谓艺术哲学就是研究艺术的根本性、普遍性、一般性的问题的理论。就像科学在18世纪以前叫自然哲学一样。他认为现代西方绘画是从印象派开始转向的,即从古典主义对历史现实的模仿转变为对人的内心精神的表现,而这种转向颇具哲学意味,就是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绘画关心的不再是具体的细节,而是点、线、面的形式及图像,就像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所说:“现代艺术只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需要参加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和决断。”而另一位现代绘画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的观点更接近艺术哲学化,他说:“世界最高的本质乃是一种纯粹的感觉,这种纯粹的感觉与客观世界无关,必须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表达,画面上出现的任何形状都必须摆脱可见世界的联系。”他总结到,这种对现代艺术的看法,在艺术哲学或叫美学理论上就是表现主义的美学思想,以克罗齐、贝尔、科林伍德为代表,认为艺术就是想像力,就像刚才沈教授向我们展现的塞尚的名作"风景里的浴者",它不是塞尚临摹模特的产物,而是塞尚想像力的结果。
沈国麟教授从自身在书法方面的艺术实践向观众分享对于哲学和艺术的思考,他谈到,哲学反映人的思想,偏理性,艺术体现人的情感,偏感性,但是艺术家创作的时候有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会伴随理性的思考。“我在创作中一直在思考理性和感性如何更好地结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在谈到当下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问题,他表示,艺术创作是个人化的东西,进入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就会变成公共品,然而,艺术创作永远面对个人私密性和公共性如何结合的问题。他也会选择一些流行文化题材,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强的公共性。
在谈到哲学和艺术的关系方面,刘九洲基于自身在书画鉴定研究中的经历做分享。他表示,“艺术和学术本质上有相似之处,学术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艺术包括当代艺术和过去的艺术,也是通过形象对表达之外进行探索,几千年来直到今天,伟大的艺术家不断把人类的认知往外拓展,很多人看不懂当代艺术,是因为对艺术史不了解,艺术的这种发展状态本身就是有哲学意味的。”在谈到艺术和哲学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方面,他表示,每个问题ChatGPT都会有答案,然而我们可以为这个答案增加的内容是什么,即我们个人的见解,就像古人做注一样,有“经”才有“注”。
在论坛尾声,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华彪总结发言,他表示,文创同学会应该在文化方面做好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同学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品质,持续将经典的、高端的文化内容带给校友,并且,也将好的内容从社会引入校园,校友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持续发挥作用,对此我满怀期待。
在热烈的掌声中,首届复旦文创论坛顺利落下帷幕。本次论坛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和经济管理部主任吴霄峰担任嘉宾主持。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