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10-53269736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校园音乐剧(成都)讲论会圆满举行

来源:文促会 发布日期:2023-10-18 浏览次数:202

  10月10日上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承办的校园音乐剧(成都)讲论会,在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隆重举行。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西南民族大学原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马薇,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主席陈钢,校园音乐剧公益基金资助人黄德炜,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四川音乐学院及成都大学特聘教授李萍,中华文化促进会办公室主任、校园音乐剧公益基金秘书长章青晨,校园音乐剧公益基金常务副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教授李棠,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杨佳,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副教授周薇薇,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东莞市社会艺术教育协会主席团成员丁喆,音乐剧演员陶思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艺术指导王羽飞,上海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张诗佳、李泓辰,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学生黎玥杉,金苹果教育集团总经理夏晨伶,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校长杨斌出席本次活动。新华社四川分社、人民网、成都商报、成都日报等多家媒体到场。活动由校园音乐剧公益基金秘书长章青晨主持。

章青晨主持活动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李萍致辞

  讲论会上,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李萍老师首先发表了致辞,李萍老师指出,2022年新艺术课标颁布后,对基础教育及学校音乐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校园音乐剧很好的整合了新课标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内涵,以音乐剧为载体,思考音乐剧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及有效策略,是促进学生及教师教育发展的有力抓手。

上海戏剧学院杨佳教授分享

  随后,上海戏剧学院杨佳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剧饕餮盛宴,带领与会老师沉浸式地走进音乐剧,为大家讲解音乐剧的起源、发展、分类及优秀的音乐剧作品,同时携手四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绝伦的示范表演,获得了现场老师们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赞扬。

《我多么幸福》

《雪绒花》

《攀登高峰》

《我希望得到工作》

《歌剧魅影》

《汉密尔顿》

《长河》

《蝶》

  杨佳老师的讲座,引起了在场老师的强烈共鸣,现场多位老师就音乐剧的学习、排练及表演的相关话题与杨佳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

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丁喆现场讲解

  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丁喆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校园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与可操作方法的分享,丁喆老师从事校园音乐剧创编多年,有丰富的校园音乐剧创作经验,从情境、剧本、音乐、肢体、道具、灯光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全面的讲解。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表示,期待看到孩子们能够在音乐剧这一平台上激发出新的艺术活力,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校园音乐剧既是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孩子们能够在人格、情感等方面获得综合提升,用音乐陶冶情操引领未来。

 


以下为王石主席发言全文:

 

略谈美育兼谈校园音乐剧的意义

  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出版于1862年。为纪念这部小说《悲惨世界》出版150周年,法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音乐会将于12月29日起在成都举行跨年演出。

  这部作品问世以来,不断被改编为话剧、电影、音乐剧。自1935年起,就先后拍摄了6部电影。最后一部则是2012年英国导演汤姆·霍伯执导的音乐剧电影。这部电影的几位演员,冉·阿让的扮演者休·杰克曼,沙威的扮演者罗素·克劳,芳汀的扮演者安妮·海瑟薇,都是好莱坞顶级的多能明星,所谓多能是说他们不但扮演人物,还要唱,还要跳。

  我在此特别提到这部音乐剧电影,是其中有一个情节,有一个人物,让我联想到我们常说的“美育”。杨佳老师在讲论中提到:“有人反对为音乐剧下定义,我对此十分赞同,美育、音乐剧、这类词汇属于人文学科的概念。而人文学科因为不属于科学,因此是很难定义,或无法定义的,在哲学、历史、艺术和文学的范畴里常常有这种情形。有人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我认为这属于同义词反复,算不上定义。”

  我说《悲惨世界》里有一个人物让我想到美育,剧中人冉·阿让为贫穷而饥饿的姐姐和她的孩子们偷了一条面包。他为此被判罚19年苦役。出狱后无处落脚,没有一个客栈、一个家愿意收留他,是牧师米里哀收留了他。但离开时他却偷走了牧师的银盘子。当警长把他抓回并带给牧师面前指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令冉·阿让和警长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米里哀牧师很平静地坚持说,那些银餐具并不是被偷走的,而是他本人赠送给冉·阿让的!

  这个情节让剧中人,也让观众深感意外,接着是释然和温暖。在我看来,这个情节所以重要,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震撼并且完全改变了冉·阿让。冉·阿让后来与芳汀、与芳汀女儿柯赛特、与沙威警长的故事都由此而发生。米里哀牧师使冉·阿让变成了另一个人。你想,他对冉·阿让说过任何人生哲理吗,有过任何道德规劝吗?没有。是牧师的善良、仁慈、同情心和怜悯,是这种美好的情感改变了冉·阿让。

  我更想说的是牧师这种美好的情感是自然流露的、无意间的。我不认为米里哀牧师的这个举动是为了教育冉·阿让。不是的。而且在我看来凡是憋着劲想要教育别人,一定不是好作品。

  现在我们可以说了,如果说美育、审美是一种教育,那么它的本质和它的途径都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这是美育不同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的地方。

  美学(aesthetic)这一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提出的,也称感性学。

  简而言之,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学科,是思辨的和抽象的。这一点你们只要读一下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的那19封信,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说美学属于哲学。但是另一点,美学的对象,也就是它所研究的内容,包括艺术、美感、欣赏,却是具体的、感性的、情感的。

  因此人们说,思想以理服人,艺术以情动人。

  我们需要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也同样需要审美教育,即美育。一个人缺少了美育、缺少了情感教育那是很大的缺失。换一句话说,一个情感贫乏、迟钝的、无趣的人,往往是不受欢迎的。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一个很高学历、很大成就的学者、科学家,领导人,因为缺乏必要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极有可能也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人。

  马克思说过,没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他还说过没有欣赏形式美的眼睛,也无法欣赏美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基本的形式之美,如对比、呼应、节奏、协调、适宜,以及造型、色彩、构图之类都没有感受力,如何去欣赏美术?这就是为什么有艺术感和欣赏能力的人往往是感情丰富的人,也就是你们常说的文科生、理科生。

  审美和鉴赏也是一种能力,也是需要培养教育的。在这方面,校园音乐剧尤其需要关注。

  目前学校的艺术教育,比较多的是单一门类、单一品种的教育。比如音乐中的合唱、小提琴、钢琴、琵琶、二胡,舞蹈中的芭蕾、古典舞、民间舞、国标舞,戏剧中的话剧、戏曲,美术中的国画、水彩画、油画等等。这类教育也非常好。

  而音乐剧,却是一种综合美育。它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往往涉及音乐(不同唱法的独唱、重唱、合唱和器乐演奏)、舞蹈(融入剧情的现代舞、民间舞、古典舞)、表演(角色扮演、语言、形体)、舞美及高新科技运用,还有文学、音乐的创作。

  综合性之外,我还特别想强调一下集体性。很多年以前,我曾动员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一个弹拨乐团。我说,你们一直称自己是“独奏家的摇篮”。可是哪有那么多独奏家呢?多数人还是要进入乐团。应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适应集体性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那时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独惯了,到学校还是独,到社会怎么办?音乐剧团和乐团、舞团的集体性还不一样。它的行当很多,角色多样。我对一些朋友说,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哪怕是一个剧务,你管催场他管服装,只要是在一个团里,一个戏里,你的心里眼里就是一个集体,一个整体,一伙儿,大家并肩战斗!这是很珍贵的体验,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

  高一那年,我招呼我们大院的孩子一起排节目。那时有首歌唱的是“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们加入情节编了一个歌舞剧。大家很兴奋,男男女女一群人跑到食堂用锅灰抹在脸上,互相看着谁也认不出谁。有一对姊妹,我选定姐姐当主角,她悄悄告诉我她妹妹半夜做梦哭醒了,骂我偏心不公平。

  还有一次在军舰上和战士联欢。我设计了一个恶作剧,告诉我们的队员一口咬定一个同学会拉京胡。其实他根本不会。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场面:我们拼命喊“京胡京胡”,战士们不知情形,也拼命喊“加油加油”,结果把那个同学喊哭了,说“太欺负人了”。后来这个同学就得了个外号叫“京胡”。现在都过70了,同学见面还叫他京胡,可见戏剧的魅力有多大!

  回想起来,后来我能够讲授和写作话剧、电视剧、电影,应该和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有关系。也是为此,今天我愿在这里呼吁校园音乐剧的蓬勃兴起。